创策文旅:城乡文旅发展战略策划、文旅项目创意策划
这是创策文旅的第 309 期分享
作者 l 小利
来源 l 创策文旅
近日,西宁市中级人民法院应青海省旅游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申请,裁定受理其破产清算一案,并指定清算组担任管理人,标志着青海旅投集团正式进入破产清算程序,这是继河南孟津国资文旅集团和大型文旅项目张家界大庸古城爆雷后的又一文旅巨头的倒下,可以预料的是青海旅投不是最后一个,或许更大的文旅爆雷还在后面。
为什么呢,因为类似的戏剧还在上演,是不是我们现在都还会经常看到类似的轰轰烈烈的投资新闻。就像九年前的春天在青海旅投集团成立之初的揭牌仪式一样,董事长喇积元的演讲,集团将搭建旅游资源培育整合平台和旅游资本运作平台,以旅游供给侧改革为核心,探索“旅游+金融”发展新路,坚持生态立省战略,打造旅游名省,推进“一圈三线三廊道三板块”,构建绿色发展型、扶贫民生型、品牌效益型、集约投资型企业……力争实现“三年投融资达到百亿元、五年上市”的战略目标。
展开剩余71%看着很美好,高质量高标准推进旅游发展,而且有权威有愿景,还是国企平台,有ZF背书。结果呢,有专家这样总结:从“省级文旅航母”到4.8亿资本清空,青海旅投的破产清单写满了荒诞:高管团灭、2371万投给无产权营地、收购资不抵债公司倒贴3000万.....这场政企不分的闹剧背后,是地方平台公司通病,把旅游当融资工具,用PPT代替运营。
有些文旅项目看着很高贵,像一袭华美的袍,里面爬满了虱子。这个故事也让我想起了电影《周处除三害》中的那个灵修大师。或许可以把他们的故事拍成电影,或者编成文旅实景剧或情景剧也挺好的,因为真实,情节起伏跌宕,一定相当精彩,可能更能吸引游客和观众目光,这也是地方文旅人物的活态IP。
或许文旅就像一座围城一样,往往“城外”的人不知道“城内”的故事。一位熟悉ZF和国企文旅运作的专家揭秘了内幕,很多地方文旅公司成立的起点就很奇怪,不是因为有项目要做,而是因为有钱“必须花”,看看这个“必须花”是怎么个花法,专项债要投出去、基建指标要报上去、产业链要显得“完整”,于是地方平台公司一成立,马上就得“编一个项目”,有时候真想不明白,民间有那么多现成的好的文旅项目又苦于资金而搁浅,而他们又有那么多必须花出去的钱要去“编着花”,为什么不能找到一个能够共赢的融合点呢,或者他们用这些钱来购买民间的好项目呢。
再来看看他们编的一些高大上的项目,大多是仿古街、仿古小镇、城市综合体等,这些项目的共性是PPT做得天花乱坠,投资额度大,预算批得行云流水,这样让文旅项目长期陷入“规划—建设”的线性逻辑。可能他们的聪明才智都用在怎么“编着花”上了,并没有考虑到在市场上怎么“编”着创效益,也就是只管建设,不考虑到运营,可能因为只有建设才能赚钱,而运营就是亏损。
另一方面还表现在大多数文旅项目都缺乏创意,没有文化主线,更没有与市场和人民向往的生活接轨,规划大多是复制粘贴,不吸引游客。而这种投资额度又相当大,这种巨资打造的工业化生产模式导致近十年全国涌现出大量同质化项目,仿古街区上千篇一律的臭豆腐火腿肠,乡村土地上突兀的没有意义的钢铁雕塑,主题乐园如出一辙的过山车排列,甚至博物馆的展陈动线都高度一致,千城一面,万景雷同,难怪年轻人吐槽,觉得现在的旅游好没意思,都不想去旅游了,人们都开始对旅游祛魅了。
而且这种重规划重建设轻创意轻文化轻市场的趋势及思维方式还在延续,除了专项债,现在还有一种用超长期国债包装的文旅项目,也就是地方有好的文旅项目可以申请到国家资金,虽然这也为地方文旅发展带来了机遇,但也可能被人利用重蹈“编着花”的覆辙,最终损害的是国家利益。
说实在的,文旅当前最缺的还不是钱的问题,而是对文旅的认知、缺乏文化创意及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意策划,缺乏解决千篇一律文旅产品与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旅游生活向往的矛盾。
文旅产业作为市场化运作的经济活动,其发展必须遵循供需规律,以消费者需求为核心导向。这要求从业者需要通过科学的市场调研精准把握消费趋势,避免同质化竞争和资源错配,确保产品开发与市场需求高度契合。
不管怎么说,现实中的文旅的确有些病了,发烧了。青海旅投破产绝不是最后一个,更大的文旅爆雷或许还在后面。“高烧”后遗症需要好长一段时间来愈合,令人忧心的是,病灶未除,“编项目”、“造PPT”、“重基建轻运营”的旧剧本仍在继续上演。专项债、国债等资金本该是甘霖,却可能因运行机制缺陷,沦为掩盖沉疴的“新包装”,催生更大的潜在风险。
“高烧”退后,文旅需要一次彻底的大刮毒,大洗牌,大变革,这场变革的核心,必须是打破扭曲的政绩驱动与资金错配,将“市场认可”、“文化创意”、“运营能力”真正置于项目生命线的顶端。唯有如此,才能挤出虚假繁荣的泡沫,让资源精准灌溉真正有价值的创意与需求,实现文旅产业的涅槃重生。
发布于:重庆市配资股票配资平台一流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